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,石油工业十分落后。地质勘探没有统一计划,没有先进设备和资金保证,仅有少数地质专家在陕北、甘肃、新疆、四川等局部地区进行过石油地质勘探,共发现5个小油田和7个小气田,累计发现石油储量2900万吨,年产原油12万吨,那时,是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!
新中国诞生后,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有了较大发展,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影响,发展速度仍很缓慢。近10年间(1949——1958年)累计探明石油储量3.05亿吨,累计探明天然气101.16亿立方米,年生产原油147万吨,年产天然气1.0643亿立方米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,当时的石油工业部是惟一没有完成石油产量计划的部门。
1958年2月27日,在北京中南海居仁堂,党中央总书记、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听取了石油工业部新任部长余秋里的详细汇报。石油工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已被党中央摆在极其重要位置上。邓小平提出“石油勘探工作,应当从战略方向考虑问题”,“战略、战役、战术总是要三者结合的……,把真正有希望的地方如东北、苏北和四川这三块搞出来就很好”。
石油工业部对石油发展战略进行了新的部署,改变了以往石油工业人力、物力全部集中在大西北的现状,加强对东北松辽、华北等地的勘探力量,奏响了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序曲。1958年4月在东北成立了松辽石油勘探局,投入5个地质详查队、6个地质研究队、9个重磁力队、一个物探研究队、4部钻机,和科学院、地质部实现全面合作。在一望无际的松辽平原上,石油勘探大会战打响了!
陆相生油理论已在大西北得到了证实。经过地质工作者们长期野外调查,在松辽盆地也证实了地层里存在含有大量古生物化石的暗色地层,这可能是很好的生油层。在地质部钻的一些浅井中见到了含油的岩心,更证明了松辽盆地确实有油生成。那么油在哪里呢?由于最早钻探的松基一井和松基二井见到的是较薄的生油层,且没有见到油气显示,下口井怎么部署就成了能否有所突破的最重要事情了。
为了确定松基三井位置,一大批地质专家们夜以继日地分析研究,决心把基准井井位定在油气远景最好的地区,既兼顾地层又探油气,争取做到“一箭双雕”。他们翻阅了大量资料,发现电法资料上显示在大同镇高台子附近有个隆起,重力图上也有重力高显示。这个重力高带正好位于26万平方千米坳陷区的中央,是生油层最厚的地方,又是凹中隆起,对油气生成、运移、聚集最为有利。专家们经过反复研究,认为这是一个最有把握找到油气的位置,初步确定了井位。1958年9月,松辽石油勘探局最早提出在肇州县“大同镇电法隆起”上安置“松基三井”的井位,蟛位的旁边有一个名叫高台子的小村庄。钻井队于1959年4月11日在那里开钻,从井深1050米处开始,连续在6个井段取出粉砂岩和细砂岩岩芯,都见到了油浸和含油现象。在场和赶来的专家经过认真的研究,果断地决定用原钻试油。到9月26日下午4时,松基三井喷出了工业油流,从此中国石油工业历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。
松基三井于1959年4月11日开钻,8月下旬完井试油,于9月26日开井放喷,日产原油14.9吨。在中国人民欢庆国庆10周年的时候,英雄的大庆人登上天安门,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报捷1960年2月党中央批准石油部关于开展大庆石油会战的报告。在全国上下通力支持下,各路石油大军很快云集大庆,一场夺油大仗开始了。从松基三井喷油发现油田后仅用了7个月的时间,松辽盆地百里长垣上的7个背斜构造均见工业油流,显露出一个大油田的英姿。1960年探明石油储量2.8456亿吨,1961年更是大放异彩,拿下探明石油储量20.6211亿吨,其发展速度之快,时效之大,不但在中国,就是在全世界大油田的勘探历史上也是少有的。
松基三井的钻探成功,是党中央“战略东移”决策的科学印证,是石油战线干部、科技工作者、工人努力拼搏的成果,是中国人民解放军、中央各部门、各级政府和各地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热情帮助的结晶。可以说,松辽出油乃至在东北工业区发现油田,奠定了我国石油工业起飞的基石,是全国人民合力共建的一块历史丰碑,具有重大的政治、经济意义。
来源:网络
[特别声明]本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经编者收集整理后,与大家一同分享学习!如您认为某些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我们核实后将立即改正。